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感官」標籤的文章

手作不只是美感,更是意志力與自信心的培養(下):小圓仔的生活重點(6)

圖片
文╱Chinny(小圓仔老師) 小圓仔主要的手作項目 ( 1 )毛線編織 我們教導孩子運用小小手指,將各種顏色的毛線,創作成不同形式的編織。三歲以前的孩子,動作發展還沒到位,我們會引導他們把一段毛線纏在一根樹枝上,做運用較大肌肉的纏繞;這樣孩子可以發展出毛線棒棒糖、也可以變成釣魚竿,也可以是孩子想像的任何東西。 再大一點的孩子,則是練習用指頭編織;從最開始的一指編、二指編,慢慢進階到五指編,完全只靠手指編織,不靠編織器的輔助。因為,當孩子運用的手指愈多,代表著他能掌控更複雜的步驟,也表示小肌肉的發展可以掌握更精細的動作。而當孩子持續地邁進,愈能夠自由的使用指頭,他也能從中獲得更多肢體的自由與成就感。孩子會把完成的手指編,在遊戲中變成各種道具,既可以是假髮,也可以是拉馬車的繩子。 ( 2 )毛線纏繞 另一個受歡迎的纏繞手作,是運用圓圈造型的紙板,讓孩子把毛線纏繞成澎澎球。這個工作會持續很久很久,甚至一個學期以上。小班的孩子專注度通常只有一下下,一天進行一點點,像帶蝸牛散步的概念,但是隨著時間拉長,這薄薄的圓圈餅乾,會澎起來像個甜甜圈。甜甜圈長出來之後,老師就會帶著孩子把甜甜圈變成像顆蘋果大小的澎澎球,穿上一條毛線,就成了澎澎球項鍊。這常常是小圓仔孩子手工寶盒裡的第一個寶藏,孩子愛不釋手,只要有機會拿出來便掛在脖子上走來走去,因為這可是小小手做了好久好久才有的成果吶! 至於中大班孩子,我們會帶領他們製作「天使之眼」( * ),利用兩根到三根木棒或筷子,把毛線纏繞在上頭,成為方形或六角形的彩色幾何圖騰。對孩子來說,要在排列成十字或米字的幾根棍子間,進行有規律的纏繞與棍子協調跨越,並不是件簡單的事;焦急的孩子很容易就把線條弄成一團,需要有老師協助他們建立手部動作的規則性。當孩子掌握到箇中技巧,就像學會騎腳踏車一樣,左腳踩完右腳踩、右腳踩完左腳踩 …… 當孩子做順了、習慣了就可以持續工作下去,便啟動了孩子工作的意志力。 * 天使之眼,原文是 The eye of God ,源自墨西哥印地安人的習俗,他們認為,神的眼睛看得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,具有神聖的意義,掛在家中可以祈福與鎮宅。 ( 3 )摺紙 五顏六色的色紙對幼兒來說是巨大吸引力,有時孩子拿了色紙,也不見得想摺什麼,就是純粹喜歡色紙的顏色。摺飛機、青蛙、照相機、...

手作不只是美感,更是意志力與自信心的養成(上):小圓仔生活重點(6)

圖片
文╱Chinny(小圓仔老師) 在小圓仔教室裡,孩子的小手經常忙著穿、拉、折、繞、縫 ……等 各式手作活動。我們依照孩子的發展狀態,用各種自然素材和回收品,引導他們操作幾個基本項目,這其中不僅是小肌肉精細動作的良好訓練,也能反映出孩子的喜好、努力和創造力。 日常的美感活動 我們透過手作活動,讓孩子接觸各種不同的天然素材,例如毛線、羊毛片、紙、紙捲筒、紙箱、蜜蠟、棉花、羊毛、棉布、染料、種籽、葉子、花朵 …… 等,希望孩子感受自然的美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我們讓孩子從材料裁切開始手作的步驟,沒有使用現成的美勞材料包。一個作品從開始到完成,通常需要孩子付出相當時日,用雙手實際工作才會有成果,尤其是毛線編織,需要孩子一步一步地、腳踏實地工作,這 會幫助孩子內在次序感的建立, 也 鍛鍊著孩子的耐性與意志力。對於辛苦付出的成果,孩子會格外珍惜,不像速成的勞作材料包,通常孩子做完沒多久就不會想要了。 另外,我們也會帶著孩子將資源回收再利用,小手又剪又磨又穿還要繪畫,加上不同材料的組合搭配,軟木塞可以做成帆船、樹枝可以是彩色聖誕樹、鳳凰木果實可以是圖騰裝飾、包裝紙盒和紙袋可以做成燈籠、塑膠袋也可以變成降落傘。 當孩子得到工作樂趣的時候,手工手作就成了孩子喜愛的活動!「我可以」的滋味,便增進孩子內在的力量,這個力量就是自信。

晨圈的歌謠吟唱:小圓仔生活重點(4)

圖片
文 ╱ Chinny (小圓仔老師) 快樂的孩子愛唱歌!音樂是最容易讓孩子放鬆與連結的秘密通道,在小圓仔教室,孩子用完早點心後的時間,我們會帶著孩子圍個圈圈,輕輕地唱歌。 與大家交流的愉快律動 「 Ring a ring a ring, Ring a ring a ring. 我們一起來圍成一個圓,圓圈圓又圓,圓圈圓又圓 …… 」我們以固定而輕柔的歌聲呼喚著孩子,而不是大聲喊叫「站起來!小朋友來唱歌!」。因為我們知道,幼兒的感官是如此的靈敏與敏感,就像嬌嫩的花朵一般,他們對世界完全敞開的耳朵,要能夠被溫柔的對待。 孩子自然地和老師牽起一個圓,大家一起用歌聲跟太陽、大地、花、鳥、石、獸說早安,也跟同伴彼此說早安。隨著歌曲變化,每個人在肢體律動間,把自己變成一棵高高的樹,在四季的時光裡展現不同的風貌,春天綻放花朵、夏天枝葉茂盛、秋天成熟落果,而到了冬天雪花紛飛了。 豐富的唸唱元素與語文練習 晨圈的歌謠內容隨著四季更迭,同時也對孩子預告著即將到來的節慶。在小圓仔,我們選唱的歌曲,有華語、台語、還有英語跟日語;當然,也不會少了最適合幼兒的手指唸謠。 孩子可以從韻文中學習語言、韻律、節奏與動作,多種元素的組合,讓孩子能夠有不同音韻的體驗,耳朵聽著、嘴巴唱著、口腔練習各種不同的發音、肢體也要模仿老師的動作變換著。 有一年的梅雨季,我們帶著孩子唱了一系列關於雨的歌曲與唸謠,當孩子唱著:「淅瀝淅瀝~嘩啦嘩啦~雨下來了」,他們自動把歌詞中的「我的媽媽」,換成了哥哥、姊姊、弟弟、妹妹、阿公、阿嬤 …… ,最後把全家人都進了歌曲之中。我們也透過這些歌曲,其中的大雨、小雨、毛毛雨,讓孩子練習聲音大小的調控。 晨圈是觀察和融入的好機會 偶爾,進行晨圈時,會有孩子還沒預備好加入,這時老師會以餘光照顧著他,不會強硬勉強孩子,但不要以為站在外圍的孩子就沒有參與到。他們的耳朵,其實都仔細地聽著,通常白天不唱,回到家就拉著爸爸媽媽唱給他們聽。 我們也會特別留意剛來乍到的孩子,觀察他們的喜好,開心時哼唱了什麼歌,趁機把孩子唱的歌拉進晨圈裏面,順勢幫助孩子融入。老師不見得要歌唱技巧多麼優美,但當老師真心喜歡這些歌曲,開心地唱歌給孩子們時,很快就會吸引孩子跟著手舞足蹈。

小圓仔和別的幼兒園有什麼不同?一位幼教工作者的參訪記

圖片
(原文是他校幼教工作者發表於個人臉書,經同意轉載內容) 因為認識小圓仔的園長,有個機會以朋友和外校老師的身分,帶著孩子和朋友一起到教室內參觀。我請我的孩子指出五個與其它一般園所不同的地方。孩子說: 1.       沒有一般制式的溜滑梯丶塑膠玩具 2.       小朋友要自己洗碗丶收拾玩具丶搬桌椅 3.       廚房空間很大,小朋友經過同意可以進入廚房 4.       沒有什麼書 5.       都是木頭玩具或天然素材的玩具,看起來很少   一起同行的是住台北的國中好友,她大學讀的是幼兒教育學系,目前也是從事教育工作,之前是在一般幼兒園工作,她指出一些不同: 1.       牆壁上沒有貼一些 ABC 、ㄅㄆㄇ那些讓人眼花撩亂的早教海報 2.       老師不用寫制式教案 3.       老師在下午 4:30 下班, 4:30 之前父母就把孩子接回家了 4.       沒有制式課表 5.       不給小朋友吃糖果 我則指出: 1.       這裡午餐吃蔬食 2.       園長對老師很好 3.       這裡的師生比超低,總共 12 個小朋友,三個老師,外加一個煮餐的姨媽 4.       全新裝潢都是木製的 5.       偶爾還要辦給父母的座談會,自己花錢請外面專業的老師來分享...

小圓仔的環境:呵護與發展孩子的感官

圖片
幼兒的感官是完全對外敞開的,我們非常在意幼兒所處的環境,選擇明亮柔和的色彩、真實溫和的聲音、平和的表達方式、愉快的工作姿態來滋養孩子。我們保護幼兒敏感的感官,讓他們保持足夠的溫暖,平日也注意跟孩子說話與行事時的溫度。 空間的看與聽 我們希望孩子的內在色彩體驗盡可能的真實和純淨,因此教室使用不刺眼、不過度刺激的色彩,並用薄紗遮擋自然光線,讓光線變得柔和。我們也不在牆壁上貼過多的圖畫和裝飾物,讓牆壁上留有空白。讓眼睛有休息的時間,這樣我們才能在內心重新創造出我們看到的東西。 我們也意識到孩子對噪音的敏感,因此每日活動注重以輕柔的聲音說話,用唱歌和說故事和樂器來跟孩子溝通,音量大的聲音也是自然的,而不是現成的音樂或電子聲音。 延伸閱讀: 說故事是給孩子的滋養與溫暖:小圓仔的生活重點(3) 晨圈的歌謠吟唱:小圓仔生活重點(4) 食物 我們每天在廚房準備點心和午餐,並在生日與慶典時製作糕點,讓孩子感受米飯、水果的美好味道散發出來。 幼兒飲食需要少量多次,少油少鹽適度烹調的當季蔬食最適合幼兒的消化能力。 我們盡可能為孩子提供多樣的味覺經驗,避免過多的鹽、糖和人工調味料,並注重全食物蔬食,提供適合孩子消化的植物性蛋白質,而非動物性蛋白質。 玩具 孩子可以觸摸到什麼,什麼東西會觸碰到他們,這都是很重要的。在小圓仔教室,玩具都是採用天然材料製作而成,例如紙、木塊、棉花、羊毛、棉布與絲綢。這些材料有它們的特質,可以幫助孩子認識這個世界。  

豐盛而美好:記2020年小圓仔畢業典禮(1)

圖片
從小到大的求學過程中,你記得哪一場畢業典禮?你還記得當年的畢業照,領到的獎狀,在台下聆聽來賓致詞,或是上台唱歌跳舞?小圓仔的畢業典禮,沒有氣球拱門,沒有從擴音器播放的入場音樂、沒有頒獎儀式,但對所有參加的孩子、家長和老師來說,每一年的畢業典禮都是充滿美麗又溫馨的畫面,讓人回味無窮。 從典禮的前幾天,老師就開始帶孩子一起準備戲劇活動的相關道具,倒數最後一天放學後,老師趕著布置屋頂的淡彩紙帶,並採購鮮花插瓶與動手製作成月桂冠,搭設象徵畢業生邁入新階段的彩虹橋。 而畢業生的結業相簿、這學期密集手作的成品(包括:澎澎球,1-5指編,編繩,天使之眼,羊毛球,編織板,束口袋,車票夾),跟媽媽秘密親手為孩子製作的人偶,也一個個整齊地展示在邊桌上,讓所有踏入典禮的人,都能分享畢業生的成長。 典禮當天果不然又是個陽光燦爛的仲夏日。踏入教室的孩子和家長,多穿著純淨白衣,映襯出滿室花朵與手作物的繽紛。大夥兒一起看著畢業生通過跳繩、平衡、與跳躍的考驗;一起手牽手在晨圈歌曲中數著共同度過的四季和節慶;然後再鄭重地著每位畢業生,戴著花冠、由老師領著走過彩虹橋,再由爸媽扶著走下,每位畢業班家長的心頭必定都是顫動的吧。   畢業生完成彩虹橋儀式後,大家手牽手進入教室外的草地上,用繩子拉出六芒星,並點上玫瑰蠟燭,象徵禮成。然後所有孩子在畢業生家長的吉他伴奏中,為大家帶來戲劇演出,接著就是歡樂的畢業大餐時間。每位家長不僅端出自己的拿手菜,番茄冷麵、馬鈴薯沙拉、南瓜菇菇蒜香炊飯、無籽葡萄都馬上吸引孩子,而日本家庭準備的散壽司擺在木盒,則是讓大家讚嘆連連,而甜點類的甜甜圈、桂圓黑米杯子蛋糕、仙草凍、綠豆湯,也是孩子飽餐後仍搶著入口。 當每個老師、孩子與家長都盡情投入與付出,用手作展現對這個小社群的支持與愛,這樣豐盛而美好的畢業典禮,誰能不難忘?

規律與節奏是給孩子的呵護:小圓仔生活重點(1)

圖片
規律與節奏對幼年時期扮演著重要角色。就像心跳或日出日落,我們教室每日、每周、每季的節奏,將孩子維持在安全的狀態中。 每一天早上,我們的孩子從戶外活動開始,活動肢體、發洩精力後,再回到教室進行靜態的晨圈、藝術活動和自由遊戲。 我們不對孩子強調時刻表,但是以固定的活動內容,讓孩子記得現在是點心時間、午睡時間,乃至濕水彩日、麵食日,以及每月最後一周的郊遊日,和生日會。 我們也重視一次又一次帶著孩子體驗節慶,讓孩子產生對節慶的期待及規律的信賴感,也透過節慶活動孩子能感受到文化與四季循環的連結。 重視規律與重覆的華德福幼兒教育,並不牴觸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,郊遊、散步、為活動做預備、聽故事、畫畫、折紙、捏塑、歌唱、烹調飲食、打掃…,都是在發展孩子的觸覺、生命覺、平衡覺、移動覺。 龐雜又快速變化的現代都會節奏,孩子比起任何時候更需要簡單放慢的生活。過多的玩具、新鮮目不暇給的活動,滿足了成人的星芒需求,但對幼兒來說是卻是生命能量與內在穩定力量的消耗。 陪伴幼兒的大人要像老實鐘一樣的守護日夜四季的節律,還要晨昏定醒看護自己的心,在規律中而茍日新日日新,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每一天,帶著孩子注入活動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