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作不只是美感,更是意志力與自信心的培養(下):小圓仔的生活重點(6)
文╱Chinny(小圓仔老師) 小圓仔主要的手作項目 ( 1 )毛線編織 我們教導孩子運用小小手指,將各種顏色的毛線,創作成不同形式的編織。三歲以前的孩子,動作發展還沒到位,我們會引導他們把一段毛線纏在一根樹枝上,做運用較大肌肉的纏繞;這樣孩子可以發展出毛線棒棒糖、也可以變成釣魚竿,也可以是孩子想像的任何東西。 再大一點的孩子,則是練習用指頭編織;從最開始的一指編、二指編,慢慢進階到五指編,完全只靠手指編織,不靠編織器的輔助。因為,當孩子運用的手指愈多,代表著他能掌控更複雜的步驟,也表示小肌肉的發展可以掌握更精細的動作。而當孩子持續地邁進,愈能夠自由的使用指頭,他也能從中獲得更多肢體的自由與成就感。孩子會把完成的手指編,在遊戲中變成各種道具,既可以是假髮,也可以是拉馬車的繩子。 ( 2 )毛線纏繞 另一個受歡迎的纏繞手作,是運用圓圈造型的紙板,讓孩子把毛線纏繞成澎澎球。這個工作會持續很久很久,甚至一個學期以上。小班的孩子專注度通常只有一下下,一天進行一點點,像帶蝸牛散步的概念,但是隨著時間拉長,這薄薄的圓圈餅乾,會澎起來像個甜甜圈。甜甜圈長出來之後,老師就會帶著孩子把甜甜圈變成像顆蘋果大小的澎澎球,穿上一條毛線,就成了澎澎球項鍊。這常常是小圓仔孩子手工寶盒裡的第一個寶藏,孩子愛不釋手,只要有機會拿出來便掛在脖子上走來走去,因為這可是小小手做了好久好久才有的成果吶! 至於中大班孩子,我們會帶領他們製作「天使之眼」( * ),利用兩根到三根木棒或筷子,把毛線纏繞在上頭,成為方形或六角形的彩色幾何圖騰。對孩子來說,要在排列成十字或米字的幾根棍子間,進行有規律的纏繞與棍子協調跨越,並不是件簡單的事;焦急的孩子很容易就把線條弄成一團,需要有老師協助他們建立手部動作的規則性。當孩子掌握到箇中技巧,就像學會騎腳踏車一樣,左腳踩完右腳踩、右腳踩完左腳踩 …… 當孩子做順了、習慣了就可以持續工作下去,便啟動了孩子工作的意志力。 * 天使之眼,原文是 The eye of God ,源自墨西哥印地安人的習俗,他們認為,神的眼睛看得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,具有神聖的意義,掛在家中可以祈福與鎮宅。 ( 3 )摺紙 五顏六色的色紙對幼兒來說是巨大吸引力,有時孩子拿了色紙,也不見得想摺什麼,就是純粹喜歡色紙的顏色。摺飛機、青蛙、照相機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