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幼小銜接」標籤的文章

生活自理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:小圓仔生活重點(2)

圖片
文 ╱ Chinny (小圓仔老師) 幼小的孩子肢體還在發展中,許多看似簡單的動作,對他們而言,都需要很多發展歷程的堆疊,才能夠具備這些動作能力,在旁的大人需要給予機會讓他們探索嘗試。 各種家事的操作,正是最貼近每日生活的練習,只要大人(老師或家長)適時給予工作示範,孩子就會模仿,而他們模仿的,不只是做事方法、次序,還包括大人做事時的姿態與品質。 創造友善的環境,示範動作與拆解練習 在小圓仔教室, 我們創造孩子友善的環境、條件、方法、充足的時間等,來幫助孩子的生活自理上的學習與練習。 比如廚房設有適合孩子高度的水槽,並且由老師帶領孩子,把洗碗的動作拆解成以下程序:先洗碗肚子、再洗碗屁股、開車要轉轉轉、所有泡泡沖乾淨。孩子做好了,我們就大大稱讚,正向增強孩子下次再做的意願。 因此在每逢用餐後,孩子興沖沖在洗手槽前排隊,每個孩子無論大小,都用小手把碗抓得緊緊的,深怕打破,兩歲孩子的動作比較慢,還會被哥哥姐姐催促 ……我們這時會提醒耐不住性子的大孩子,之前他們也是需要老師、還有哥哥姐姐的幫忙,現在長大要當很棒的大哥哥大姐姐,要會耐心等待。 廚房工作是最好的小肌肉訓練 孩子們天生就喜歡幫忙,廚房的工作深深吸引著孩子,洗菜、撿菜、切菜、撥豆子、削皮、刨絲 …… ,孩子都有興趣嘗試。只要大人有良好的示範,給予合適的工具,孩子們都可以做得很好, 從備菜的動作,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小肌肉能力的發展狀況,孩子在動手做裡獲得『我可以』的認可與自信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生活自理的關鍵是了解次序、養成習慣 在生活自理上,我們也對孩子強調要有清楚的程序,整潔固定的環境,並且在每天的生活中引導孩子反覆練習,把每天要做的事建立成習慣 , 像是回到教室先洗手、放書包、放水壺、換擦手巾、擦臉、洗毛巾 …… ,每天早上起床及午睡之前要刷牙、上完廁所要洗手、吃飯前要服務與感謝 …… 吃完飯後要洗碗收拾。衣服髒了濕了要學著自己更換。 當然,面對日常的生活打理或家事,孩子偶爾也會不想做、耍賴,小圓仔的老師清楚知道, 孩子需要建立邊界、學習耐髒與勞動,老師會用身體帶動孩子一起去完成工作、會運用圖像來引導孩子...

藝術讓我們選擇華德福:畢業班家長分享(2)

圖片
(原文由家長Ora發表於2018年9月個人臉書) 這學期最大的轉變是:我家老大晴★離開家附近的公立小學,轉學至旁邊的華德福學校。開始小二的生活。老二樂★則是離開保母家,進入小圓仔華德福共學。我們很幸運,學校都還算近。 小圓仔是晴★六歲時念的十分快樂的共學,雖然小,只能容納10個孩子,和正規的華德福幼稚園比起來,少了一些慶典、或是日間的流程。可是在孩子的照顧上,卻是更多的個人空間、允許和尊重。 (大概是媽媽太懶,太遠的會直接放棄) 如果是希望孩子完全體驗到華德福的教育設計,小圓仔會少一些,也因為同學比較少,大家像是家人般的相處,如果要讓孩子有社會性或是看大場面,這邊就沒辦法。 不過,小圓仔有的是老師的愛心耐心、與對每個孩子給予的不同的支持,讓他們的內在慢慢找到自己的力量。 小圓仔算是和樂★一起出生🐣的,老師也很熟悉樂★,所以理所當然的送過來。 🐠🐠🐠🐠🐠至於姊姊,因為唸過光目三年,六歲轉到小圓仔,她算是華德福老鳥。 當她從小圓仔畢業後去念公立小學,很多人疑問?華德福從來不教任何知識性的東西,孩子一年級才開始學注音,來得及嗎?來得及啊,晴★非常適應,各科成績都是優等。因為她的注意力夠高,對學習也有熱情。 現在再轉回華德福,一開始老師擔心是受不了體制才來的,後來發現晴★成績非常好,就好奇爸媽為何要讓她轉學呢? ❤️❤️❤️ 其實我對於體制內會成功或體制外才會成功的人生不在乎。 但是我觀察發現,體制內對於成功的理解比較狹隘,也因此會去分別同學的評等,產生人和人之間的間隙。 體制內的知識依然是用灌輸的。也就是「老師擁有正確答案」。可是未來的世界,越來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,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。 然後⋯⋯⋯藝術,依然是功課之後的選項。但是在華德福,藝術就像呼吸一樣,是每日透過觀察,一點一點滲透進入的。 如果要有成功的人生,也許什麼路徑都可以吧,但是這個時代,一個人內在的豐盛,則需要從小培養那個細膩的感官,對人對情對世界的尊重。 😄😄😄😄😄 總之,晴★每天回家都在唱歌~~樂★也是耶⋯⋯⋯ 你知道怎樣的孩子會無時無刻唱歌嗎? 幸福的孩子。

沒有學注音、英文,上小學可以適應嗎?畢業班家長分享(1)

圖片
文 ╱ BW (小圓仔畢業班家長) 一轉眼 , 孩子的小一生活 即將 在期末考後告一段落。回想一年前,她還是個「文盲」,不懂注音符號,不認識國字或英文字母,也不會加減算數,當然更別說拿筆寫字了。進入公立小學展開正式的學習,對她來說, 一切都是從頭(零) 開始。   她 在小圓仔 共學 三年的日子,每天有充足時間享受戶外活動,不僅 在公園 自由跑跳,遊戲區玩沙、走繩,也自然而然擁抱大自然, 攀爬 樹 木 ,用 松果翅膀 和 五葉松玩遊戲,吸仙丹花花蜜。回到教室 , 老師帶領孩子念歌謠,做手工藝 ,畫 濕 水彩 ,自己練習剝 豆莢 、削果皮,乃至洗碗、擦地板都是學習的重點。   還記得小學開學的第一天,帶著既期待又緊張的孩子踏入校園,我聽到身旁家長對現場帶領的英語遊戲發出評論,「學校教的比私幼的還要簡單!」也有家長詢問班導師,如果公幼沒學過注音符號,是不是會跟不上進度,導師馬上 告知, 前十週都會好好教,而且注音符號的學習是持續的(後來孩子告訴我,上注音符號時常有同學自以為很會就大聲說話,結果影響上課秩序受到處罰)。   當大家擔心小一新生的 新節奏 適應, 甚 至課業 是不是會 跟不上, 我家 孩子 儘管 幼兒園最常做的是 毛線編織和爬樹, 正式的 上課 學習 和回家寫功課 , 對 她 來說 反而 是 新鮮 事 。就這樣 規規矩矩跟著老師的教學進度預習、 寫作業練習、 複習 , 每天 參加課後照顧 班結束後 就回家, 孩 子 第一個學期 的適應 狀況比想像中的快, 加上課程內容並不難,孩 子遇到 考試 也 還 能 應付 。   時間快轉到今年 端午節前一週,孩子放學帶回在生活課上縫製的香包。她指給我看,「裡面有香香豆,然後我用毛線針穿過線縫起來 ……我縫的很快,還幫魏某某、林某某他們兩個縫好香包,因為他們試了半天還是不會……」她得意的說。 我問她喜歡生活課嗎 ?她說可以玩遊戲、做勞作,很 好玩 啊,可是有的同學 會 說生活課很無聊,「反正又不考試!」   想想過去 求學時期 的我們, 是不是 喜歡體育課、家政課、音樂課、 美術課 ? 再想想後來因為考試,這些課程常常 就 被犧牲了。 我 很開心 孩子 目前 還 ...

洗碗是小圓仔的習慣和技能:家長分享(1)

圖片
文 ╱ TL (小圓仔畢業班家長) 兩個孩子在小圓仔共學園陸續進入下一階段了,回顧這幾年,在生活自理方面感受很直接。  孩子跟著教室每天、每週、每月,學習跟著時間的流,一點一點完成「想自己試試看的事」。  可以澆花、可以自己拿刀切水果、可以自己端碗夾菜吃飯、可以自己洗碗擦地,舉凡在家裡可能都會被父母、阿公阿嬤撿去做的事,這裡通通可以自己來! 從戶外活動回來,穿過花園回到教室,脫鞋脫襪讓鞋子們排好隊伍,接著有澆花組和植物打招呼,幫植物們適量補充水分,在這裡,生活自理不只是技能,還需要認知力與觀察力。  然後上場的是廚房組餐點的準備與呈遞,孩子們共同用眼、手、心好好的享用並感恩食物,他們學著耐心排隊,行有餘力,大孩子會幫助幼小的孩子 盛飯添菜。 孩子的碗盤如果在使用過程打破了,這是受到允許的,但實際上極少發生。孩子們使用摔過的破碗碟,讓他們對進食這件事更懷著尊重的心,我家兩個孩子在家裡幾乎不曾摔破餐具過。 常看見餐廳已經8、9歲的孩子,父母還是很自然地讓他們使用兒童餐具,我更感恩在學校的訓練,孩子們已經能夠流暢的使用一般餐具,讓孩子們食安獲得多一層的保護。    接著再到餐後的清潔、用具的整理,學習環境中孩子在用的水槽就是真實的水槽,只是放的比較低,不是兒童版的迷你水槽,孩子每天都會練習把自己吃過的碗洗乾淨。  從把用過的髒碗放回廚房水槽、再把一塊滿是泡泡滑滑的碗,緊緊抓在手上不滑落,接著沖洗乾淨,再正確的放在碗架晾乾。 這些練習我後來才知道,是專家們建議強化手部肌肉,奠定未來握筆寫字能力的最佳方式, 原本我只單純的知道,洗碗對我家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苦差事。  在小圓仔,手工編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落實在生活自理上,我家的孩子在穿鞋帶、綁繩方面我幾乎沒有教過,他們就可以綁出一個有模有樣的蝴蝶結,偶爾媽媽我需要幫助時,還可以呼喚他們來扣衣服後面的扣子和綁上腰帶的蝴蝶結!  日復一日的練習,讓孩子把習慣內化,在這裡,我們動手、用心,然後,再讓心帶動我們的腦。  回到家,爸爸媽媽不需要用做家事換獎勵的途徑才能“拜託”孩子做家事, 因為孩子知道,家就和小圓仔一樣,是我們大家共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