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手作」標籤的文章

節慶活動,是生活品質的養成:小圓仔生活重點(7)

圖片
文╱Chinny(小圓仔老師) 節慶是一年四季的循環,也是呼吸節奏的調整。從農曆春節、元宵節、端午節、到中秋節,不論是萌發生機的春分,乃至萬物休養的冬至,當我們帶著孩子為節日慶典準備花、特定飲食、說故事、藝術活動、饋贈禮物……也代表了我們能透過節慶活動連接到精神世界。 在手作中體驗文化與四季 呼應節慶的傳統文化和時令,我們帶著孩子預備相關的佈置和食物。這些手作活動通常需要連續好幾天,透過多樣的、堆疊的過程來完成,就像稻穀的收割需要好多個月的努力,我們將文化的意義涵容在手作裡層,落實在生活中,帶著孩子去經驗它,重覆它,將這個價值內化到孩子的心魂中。 1.       傳統新春的佈置手作 每年的一二月,小圓仔教室總是特別忙碌,因為我們連續要準備冬至、和農曆春節兩大節慶。過新年時孩子們特別興奮,去年做的吉祥掛飾,今年要換上新的了,雞年過完小狗來,剪紙畫字做春聯,孩子們口裡唸著韻文,小手也要忙著,自己動手做富有年味的吉祥掛飾,跟外面現成的肯定不一樣。幼兒的手作有種童 稚的美感,若說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一點也不為過。當孩子興奮地把成品帶回家,剛好可以在家裡選一個角落或一個小桌,跟孩子一起動手布置最愛的家,妝點季節桌,讓生活具有美感與品質。 2.       特殊節日與生日的禮物,是最珍貴的心意 在小圓仔,老師會親手為孩子做生日禮物,禮物可能是一隻毛線編織的小貓咪,也可能是一匹手縫的小馬,媽媽們則會在孩子畢業的時刻,親手做一份畢業禮物送給即將步入下一個成長階段的寶貝。手作禮物的溫潤,讓孩子感受到被珍視的幸福。 同樣的,孩子們也會用心的為媽媽做母親節的禮物、為自己做端午節香包,做父親節禮物、中秋月餅包裝、冬至慶典種種預備……等。我們讓孩子見識從無到有的過程,讓他們了解東西長出來的過程,而不是憑空變出來,或買就有了,孩子就會了解一切得來不易,也就比較懂得珍惜。 節慶活動是與人、家庭、文化和世界的連結 我們帶著孩子為節日用心準備,讓他們動手參與完成工作,他們就會深深地相信自己「做得到」,並且會把他們看見大人親身展現的用心,與珍視的姿態注入自己心中。 一次又一次...

手作不只是美感,更是意志力與自信心的培養(下):小圓仔的生活重點(6)

圖片
文╱Chinny(小圓仔老師) 小圓仔主要的手作項目 ( 1 )毛線編織 我們教導孩子運用小小手指,將各種顏色的毛線,創作成不同形式的編織。三歲以前的孩子,動作發展還沒到位,我們會引導他們把一段毛線纏在一根樹枝上,做運用較大肌肉的纏繞;這樣孩子可以發展出毛線棒棒糖、也可以變成釣魚竿,也可以是孩子想像的任何東西。 再大一點的孩子,則是練習用指頭編織;從最開始的一指編、二指編,慢慢進階到五指編,完全只靠手指編織,不靠編織器的輔助。因為,當孩子運用的手指愈多,代表著他能掌控更複雜的步驟,也表示小肌肉的發展可以掌握更精細的動作。而當孩子持續地邁進,愈能夠自由的使用指頭,他也能從中獲得更多肢體的自由與成就感。孩子會把完成的手指編,在遊戲中變成各種道具,既可以是假髮,也可以是拉馬車的繩子。 ( 2 )毛線纏繞 另一個受歡迎的纏繞手作,是運用圓圈造型的紙板,讓孩子把毛線纏繞成澎澎球。這個工作會持續很久很久,甚至一個學期以上。小班的孩子專注度通常只有一下下,一天進行一點點,像帶蝸牛散步的概念,但是隨著時間拉長,這薄薄的圓圈餅乾,會澎起來像個甜甜圈。甜甜圈長出來之後,老師就會帶著孩子把甜甜圈變成像顆蘋果大小的澎澎球,穿上一條毛線,就成了澎澎球項鍊。這常常是小圓仔孩子手工寶盒裡的第一個寶藏,孩子愛不釋手,只要有機會拿出來便掛在脖子上走來走去,因為這可是小小手做了好久好久才有的成果吶! 至於中大班孩子,我們會帶領他們製作「天使之眼」( * ),利用兩根到三根木棒或筷子,把毛線纏繞在上頭,成為方形或六角形的彩色幾何圖騰。對孩子來說,要在排列成十字或米字的幾根棍子間,進行有規律的纏繞與棍子協調跨越,並不是件簡單的事;焦急的孩子很容易就把線條弄成一團,需要有老師協助他們建立手部動作的規則性。當孩子掌握到箇中技巧,就像學會騎腳踏車一樣,左腳踩完右腳踩、右腳踩完左腳踩 …… 當孩子做順了、習慣了就可以持續工作下去,便啟動了孩子工作的意志力。 * 天使之眼,原文是 The eye of God ,源自墨西哥印地安人的習俗,他們認為,神的眼睛看得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,具有神聖的意義,掛在家中可以祈福與鎮宅。 ( 3 )摺紙 五顏六色的色紙對幼兒來說是巨大吸引力,有時孩子拿了色紙,也不見得想摺什麼,就是純粹喜歡色紙的顏色。摺飛機、青蛙、照相機、...

手作不只是美感,更是意志力與自信心的養成(上):小圓仔生活重點(6)

圖片
文╱Chinny(小圓仔老師) 在小圓仔教室裡,孩子的小手經常忙著穿、拉、折、繞、縫 ……等 各式手作活動。我們依照孩子的發展狀態,用各種自然素材和回收品,引導他們操作幾個基本項目,這其中不僅是小肌肉精細動作的良好訓練,也能反映出孩子的喜好、努力和創造力。 日常的美感活動 我們透過手作活動,讓孩子接觸各種不同的天然素材,例如毛線、羊毛片、紙、紙捲筒、紙箱、蜜蠟、棉花、羊毛、棉布、染料、種籽、葉子、花朵 …… 等,希望孩子感受自然的美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我們讓孩子從材料裁切開始手作的步驟,沒有使用現成的美勞材料包。一個作品從開始到完成,通常需要孩子付出相當時日,用雙手實際工作才會有成果,尤其是毛線編織,需要孩子一步一步地、腳踏實地工作,這 會幫助孩子內在次序感的建立, 也 鍛鍊著孩子的耐性與意志力。對於辛苦付出的成果,孩子會格外珍惜,不像速成的勞作材料包,通常孩子做完沒多久就不會想要了。 另外,我們也會帶著孩子將資源回收再利用,小手又剪又磨又穿還要繪畫,加上不同材料的組合搭配,軟木塞可以做成帆船、樹枝可以是彩色聖誕樹、鳳凰木果實可以是圖騰裝飾、包裝紙盒和紙袋可以做成燈籠、塑膠袋也可以變成降落傘。 當孩子得到工作樂趣的時候,手工手作就成了孩子喜愛的活動!「我可以」的滋味,便增進孩子內在的力量,這個力量就是自信。